植物比起某些生物,還稱得上是”群居”的生命,至少在原始的大自然是如此。兩株總比一株長得好,就算不同種類,都好像多個伴或競爭對象就能激勵成長速度。埋兩顆種子的發芽速度好像種比一顆來得快。然而,有限的空間也容不了過多的生長,粥多僧少到最後大家一起垂頭喪氣。需要分盆、換盆、裁剪,才能慢慢找回平衡。啊,這不就像整個大環境的狀態嘛。
盆栽決定生長空間,樹苗到最後如果要長大總要野放。自然法則真的透露好多訊息啊。
P.S. 小苗成長過程好像在唱著搖勒搖勒。
雖然才短短兩個月,小苗給我的訊息已經超出預期。不管在創作內容,或與其他事物的連結,一切就如葉脈相連。
過去幾年對於個體獨特性的研究,育苗過程發現植物的多樣性與人類相似:無論是人或任何自然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,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樹。
而觀察植株成長的狀態,從葉片到土壤等狀況,讓我學著去了解植物或週遭事物釋放的訊息。因為小苗我開始試著研究植物溝通、土壤、空氣等媒材,發現原來萬物的溝通是息息相關的。
影響植物生長除了陽光、空氣、水之外,還有土壤。土壤直接影響了根系生長的循環,我對小苗犯了一個初學者的錯誤:沒使用小型育苗盆。這問題不是像穿上了太大號的衣服而已,而是給他一個超過他負荷的循環系統。育苗用小盆,大樹歸於地:小盆的環境小,水與營養的循環會比大盆快。小苗目前在強烈的期盼中挺過來了,堅強持續生長中。
此外,空氣的品質與光照情形都會影響生長狀態。植物之間是存在著互相影響,如土壤的連接(地)、呼吸的連接(光、空氣)。
某些層面而言,植物是比人類更容易連結溝通,因為他們對環境的訊息接收是開放的,反饋也是直接的。而人在成長過程中,有時會忘了如何呼吸,如何接收訊息,如何聆聽他人。
回到人之間的溝通,例如價值觀,有如隱形的容器,很容易形成人之間的隔閡。不同的文化、種族、世代...等,價值觀自然有異。無意識將自己的價值觀加諸於他人,在亞洲社會時常發生。我持續學習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加諸於他人,尤其於教學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。與任何人相處都該互相尊重,像株開放的植物。
植物所需的生存要素跟人類其實也是相通的,食物由大地供給,五感需要有光與空氣才有作用:例如無光無視覺、無空氣無聽覺與嗅覺。而觸覺與味覺是主動的兩個感官,跟大地有強烈的連結。
植物溝通可以是整片大地,也可以是植株個體。
育苗用小盆,大樹歸於地:小盆的環境小,水與營養的循環會比大盆快
植物的步調比人類慢很多,但是持續動作(move)的。
植物比人類更容易與萬物連結,準確來說並非人類較駑鈍,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過度專注於自我。
感官敏銳度,對萬物的感知是開放的,然而成長過程中不斷限縮。
過往對植物感知的研究與電子儀器有很強烈的關聯,我也意外的從電子音樂涉略到生命體的研究。例如60年代Cleve Backster意外發現由測謊機發現植物的智慧感知(primary perception)
https://youtu.be/bYm_YWN8JSo
而影響接著一連串生理訊號感測(ECG, EKG)與植物溝通等研究,皆指出植物有著超感官知覺(ESP),或稱第六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