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sreading《誤讀》

音樂本身就是個語言,本身不太喜歡對作品解釋太多,或是強加個具象的意念上去,而是讓聆聽者、觀看者自己去感受,既使產生與創作者截然不同的觀點也屬常。

一開始以微分音開啟,兩次的B微分音,一次滑音升高,一次降低。兩個不同的音高偏移行為的微分音,交疊之聲波產生拍音於空間中震盪。
全曲的聲音採樣源自於三個人的樂器:中國笛、中阮、古箏,藉由電腦採樣與合成後,將整首樂曲讓32個散佈在演奏廳座椅上的震動喇叭,以及廳內6個環繞音響撥放演奏。震動喇叭將聲音能量傳導出去,共震接觸物件,操縱物件的共振與傳聲行為。因此,演奏廳的椅子被附著後,也轉化成一項發聲物件,宛如會發聲的樂器般。另外,設有震動喇叭的座位上方天花板,同時也會隨著喇叭的發聲行為產生互動影像,讓聽覺與視覺的空間感同步散落在演奏廳各方。整個表演是發生在觀眾席,表演元素有座位下的喇叭、天花板上的音像、與坐落於觀眾席的環繞音響,觀眾是在眾元素其中被包圍之狀態,而非傳統觀望舞台的狀態。

聲音部份的設計考量傳統樂器特質,不做過度的變形。樂器採樣過程,由傳統樂器特殊音律:微分音、餘韻...等。至聲音篩選、組合(彈撥、吹管),有意於電聲編輯上保留樂器之原始特質,尤其在力度封包(ADSR)上,維持了彈撥樂器的短Attack,與吹管樂器的長release特性。另外,一開始的中國笛微分音也許低到讓人很難跟笛子做連結,但它也是這三個樂器中唯一非彈撥,具有延展性,與電聲震盪器、正弦波最相近的音色。